1)起义军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当时打的却是国民党左派旗号,仍然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名义。该方面军的总指挥本为张发奎。
2)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参加了南昌起义。他们是: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没有参加该次起义的元帅是彭德怀、罗荣桓和徐向前。彭德怀后来领导了平江起义,罗荣桓参加了秋收起义。徐向前于南昌起义爆发时正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总部担任上尉参谋,没有人通知刚加入共产党不久的他参加起义;起义爆发后张发奎对军中共产党员下逐客令,他就离开张部,到武汉寻找党组织,后来参加了广州起义。
3)“八一”起义时,七位元帅在起义队伍中的重要性(所掌兵力、所任职务)差别很大,与授衔时的排位顺序很不一致。排位最靠前的是贺龙,起义前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20军军长,起义后任新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其次是朱德和刘伯承。朱德起义爆发前任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起义后任第9军副军长(军长未到任);刘伯承起义前国民革命军暂编15军军长,起义后任第二方面军参谋长。聂荣臻起义前没有重要军职,起义后任第11军党代表(军长是叶挺)。
林彪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5师73团2营7连连长,是后来的上将周士第的部下(周时任第11军第25师师长)。
严格些说,叶剑英并未参加起义:他当时在张发奎手下任第4军参谋长。但在起义前,叶剑英将汪精卫和张发奎要“收拾”贺龙和叶挺的消息透露给了贺、叶,对起义做出重要贡献。后来他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
陈毅也并未赶上“八一”那天的军事行动,起义当天他还在武汉任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准尉文书。张发奎“清理”所辖部队中的中共党员时,他急忙赶往江西,在抚州赶上起义队伍,后来与朱德一起将所部带上井冈山。
4)起义主要领导人中,贺龙在起义前还不是中共党员。叶挺本为党员,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自动脱党;抗战爆发后又应中共之命并得到蒋介石首肯组建新四军,担任军长;1946年出狱后被批准重新入党。谭平山本为中共创立者之一,他又是南昌起义的两位最初策划者之一(另一位是李立三)。出面动员非党将领贺龙参加起义的,也是谭平山。中央代表张国焘反对起义,谭平山对人说如果张不改变主意就杀掉他,而就因这句话,起义失败后,谭平山被开除中共党籍。被开除后,谭平山一如既往关注党的工作,后来组建“第三党”,团结国民党左派,配合中共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平山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起义军主要将领之一、第11军副军长兼第10师师长、左翼总指挥蔡廷锴一直是党外人士。起义军撤出南昌后,蔡廷锴因不赞成共产党主张而脱离起义部队,重归国军序列。1930年作为蒋介石手下将领参与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又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九一八”事变后受马占山抗日事迹感染,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组织“西南国民义勇军”准备翌年2月北上援助马部。1932年1月日军骚扰上海,蔡廷锴与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是为“一二八”淞沪抗战。1933年,蔡廷锴与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因未得到中共响应,1934年1月宣告失败。是为“福建事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等职。蔡廷锴的经历,让人联想到《静静的顿河》中的格里高利·麦列霍夫。
5)诗人郭沫若是起义军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国务院前总理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是第11军第25师党代表。周恩来的职务是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前,叶挺仅为第11军第24师师长,比贺龙小一级,与蔡廷锴同列。
6)1927年8月1日当天,起义者宣布成立由国民党著名人士宋庆龄、于右任、何香凝及共产党员谭平山等参加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自认国民革命正统,以与蒋介石、汪精卫等控制下的国民党对抗。几经周折,至汕头失守后,最终决定取消国民党的名义。